方书甲:加速融合创新进程 把握战略契机
作者:招生就业处 时间:2015-06-30 点击数:
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、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,国务院正式发布《中国制造2025》,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。“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,《中国制造2025》为我国制造业绘制了从‘中国制造’向‘中国创造’进军的宏伟蓝图,为我国造船业指明了产能拓展、创新驱动、由大变强的奋斗方向。”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造船业是资金、技术、劳力密集型产业。“我国造船业产能建设规模过大,且在新船型自主研发、设备配套、系统集成、海洋工程、豪华邮轮设计建造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,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。”方书甲表示,我国造船业对“世界经济一体化”的结构形式依赖性过大,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,在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在顶层设计、技术研发、配套跟进等方面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。对我国船舶企业而言,科技引领缺乏队伍支撑,技术投资缺乏社会共识,产能投资还未完全停止。他认为,我国造船业应总结过去、审视作为,认真设计未来、思考发展,更多注重联合、融合、集成、创新等方面的内容。
我国做强造船业的当务之急是技术创新。方书甲表示,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学会联合。目前,政产学研用联合是最有效的模式,企业必须做好、做实、做出效果。造船业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产业,涉及的专业技术面广、配套装备和材料种类多。他建议,我国造船业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用户的需求,充分发挥制造能力强的优势,扩大联合面,在有能力的条件下,吸收专业人才、兼并特色企业、购买关键专利,采众家之长、聚众家之力,实现快速发展。
我国造船业利用信息技术已有差不多25年的历史。作为目前渗透率最广、最深的技术,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造船技术、船舶本身的数字化水平,已成为我国船舶产品进入国际船舶的有力支撑。针对信息技术与现代造船流程的新一轮融合,方书甲表示,将形成数字化、智能化车间,构建生产数据、物品、资金的“三流合一”模式,目标是敏捷造船、高效造船;让船型、航海、海洋环境、船舶系统和装备数据库等大数据与船舶设计支撑软件相融合,向高新船舶产品注入实用科学技术,使新型船舶或平台迈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。
贯彻落实《中国制造2025》过程中,国内船企要与行业内研究所、院校联合起来,对目前国产装备还未得到国际市场和船东认同的系统进行技术集成。具体而言,企业从国外公司购买主要设备,在国内成熟产品中选择辅助设备,然后由国内技术团队完成系统设计、系统联调、用户软件开发、售后技术服务等。方书甲表示,把国外先进设备和国内成熟设备集成到一个系统,既可以保证技术水平和质量的先进性,也可以大幅减少技术集成费、技术服务费,同时可以提高行业的效益和整体技术水平。
不过,高新技术和强大能力是买不来的,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列入十大重点领域,要求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、智能化、模块化和设计制造核心技术。方书甲表示,这些应该成为我国造船业未来较长时期的创新重点,并作为其走向深海的契机。他认为,技术创新工作不能松懈,在船舶节能减排、循标排放、绿色制造、液化天然气(LNG)动力应用、船体与压载技术探索、装卸货信息化等领域也要加入到国际主流行列。它们是做大造船业的标志,也是做强造船业的保障。
方书甲表示,我国造船业虽然现在大而不强,但是通过国家战略引导、产业结构调整,通过在联合、融合、集成、创新共4个方面的推进以及政府、社会、行业各方面的支持,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造船强国。
(责任编辑:招生就业处)